近期,我國牛羊養殖行業迎來多項政策支持與技術創新。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,2023年牛羊肉產量同比增長4.2%,消費市場需求持續旺盛。在內蒙古、新疆等傳統牧區,智能化養殖設備開始普及,牧民通過手機APP就能實時監控牛羊健康狀態。
今年夏季,多地政府推出養殖補貼政策。寧夏啟動"智慧牧場"試點項目,為養殖戶免費安裝智能項圈。這種設備不僅能定位放牧牛羊的位置,還能監測體溫、運動量等健康指標。當地養殖戶馬師傅表示:"以前每天要巡場3次,現在系統自動報警,節省了30%的人力成本。"
市場上,澳大利亞干旱導致牛肉出口量下降,我國進口商轉而加大從南美采購。據海關統計,上半年阿根廷牛肉進口量同比增長18%,價格較去年同期下降5%。業內人士分析,這為國內養殖企業提供了調整生產結構的窗口期。
要求升推動設備革新。山東某企業研發的"糞污發酵一體機"在河南試點成功,可將牛羊糞便轉化為有機肥的效率提升40%,設備投資回收期縮短至2年。河北養殖合作社還嘗試"牧光互補"模式,在養殖場屋安裝光伏板,既解決用電問題,又降低夏季棚舍溫度。
值得關注的是,消費者對"有機牛羊"的需求明顯增長。京東平臺數據顯示,2024年上半年有機牛羊肉銷售額同比增長65%,帶動內蒙古、青海等地多家企業轉型生態養殖。甘肅某牧場采用"放牧+智能補飼"模式,其產品已通過歐盟有機認證,每公斤售價較普通牛肉出50%。
行業指出,隨著5G技術和物聯網設備的應用,未來三年我國牛羊養殖的自動化率有望突破60%。中新兩國近期簽訂的畜牧技術合作協議,也將推動養殖環境控制系統、智能分群設備等技術的本土化生產。